欢迎进入湖南金叶众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!
社会责任
党建中心
企业文化
文明金叶
“冬至”可不止吃饺子这么简单
来源: | 作者:jinyezhongwang | 发布时间: 1232天前 | 115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冬至”可不止吃饺子这么简单

来源:河南共青团公众号


“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
2021年是一曲温暖雀跃的旋律
也是一段熠熠发光的故事
今日23时59分我们迎来冬至节气


你知道冬至这天有哪些习俗吗?冬至这天吃饺子,是为了纪念谁?......快一起来看!

冬至这天吃饺子,

是为了纪念谁?

 

   我们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

    你知道冬至吃饺子为了纪念谁吗?

 

故事还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。他是南阳涅阳人,著作有《伤寒杂病论》,集医家之大成,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。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,访病施药,大堂行医,后毅然辞官回乡,为乡邻治病。

图片
其返乡之时,正是冬季,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,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“祛寒娇耳汤”医治冻疮。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“娇耳”、一大碗肉汤。

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


图片

 

冬至吃饺子,原来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。至今南阳仍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
冬至有啥天文意义?


现代天文科学测定,

冬至这天,太阳运行至黄经270°(冬至点)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,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(又称为冬至线),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。

 

因此,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的一日,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,黑夜越长。冬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南的一天,是太阳南行的极致。
图片
在北极圈以北,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,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。


对北半球各地而言,

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。就北京市区来说,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,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°42'。

 

冬至这天,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,比南半球少了约50%。冬至过后,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,并且从今天起开始“进九”。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在冬至前后,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,运行的速度稍快,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,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。


 

在北方,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

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,每年冬至日,有吃饺子的习俗。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,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,包成像耳朵的样子,做成一种叫“驱寒娇耳汤”的药物,施舍给百姓吃。后来,每逢冬至,人们便模仿做着吃,形成了习俗,也有了俗语: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。”

在南方,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南方,“汤圆”则才是冬至美食。汤圆外表圆润,口感软糯清甜,被视作“团圆”的象征。冬至吃汤团又叫“冬至团”。

 

冬至画九,九九消寒梁代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写道:“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,为寒尽。”具体意思是,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“九”,一直数到“九九”八十一天,“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”,天气就暖和了。因此,人们把冬至也称为“数九”。

 

而所谓的画九,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载:“冬至日,画素梅一枝,为瓣八十有一。日染一瓣,瓣尽而九九出,则春深矣,曰九九消寒图”。

 

冬至腊月正做酒

冬至酿米酒也是历史上的传统习俗。传统的姑苏人家,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,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,加入桂花酿造。糯米甜酒对身体有明显滋补作用,活血化瘀,美容养颜。